就著政府收緊長者申領綜援的資格,由60歲提高至65歲,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有以下回應:
- 收緊長者綜援的申領資格是由上屆特首於其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擬議改動提出後,社會大眾及關注團體表示強烈反對,並曾發起多次行動及約見官員表達訴求,要求擱置有關建議,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去年11月更通過動議擱置將長者申領綜援年齡收緊至65歲。面對眾多反對聲音及質疑,政府仍一意孤行,拒絕聆聽及回應社會大眾的訴求,服務處深表遺憾。
- 綜援主要由基本金額及特別津貼組成,基本金額會根據申請者的年齡及傷殘程度分成不同類別,並按其需要釐訂不同的金額水平;而特別津貼則大部分是實報實銷的津貼項目,但會按申請者的類別決定是否符合某項特定津貼的資格。長者綜援由60歲提高到65歲,意味著將來60至64歲長者的標準金額會以健全成人的標準發放,金額將會減少約1,000元。此外,很多特別津貼的項目並不會向健全成人發放,例如租金按金津貼及搬遷津貼、電話費津貼、牙科治療費用津貼等。故此,政策改動後60至64歲長者每月的綜援金將減少一千至數千元不等,長者生活質素勢必下降。再者,綜援的標籤效應過去一直為人詬病,很多有需要長者因此亦抗拒申請,收緊長者綜援歲數肯定會令有關情況惡化。60至64歲長者將來要參與自力更生計劃,證明自己積極尋找工作才獲發綜援,新增的關卡變相增加有需要長者申請的難度,加劇標籤效應,很多長者甚至會放棄申請,頓失依靠和保障。
- 歸根究底,有需要申請綜援的都是基層市民,並非年薪數百萬的特區首長和官員。要60至64歲長者參與自力更生計劃,我們要問社會上有什麼職位供應給這些基層長者,不難想像都是低薪、長工時及體力勞動的工作。這些長者過去多從事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工作,積累多年的勞損甚至工傷,身體機能可能大不如前,這些工作是否合適長者擔任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另一方面,眾所周知香港年齡歧視的問題嚴重,職場上的年齡歧視情況更有過之而無不及。香港並未就年齡歧視立法,高齡求職者及僱員欠缺應有保障,可以預期長者在尋找工作時因年齡太高而面對拒絕及質疑,或在工作上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要這些為社會勞碌半生的長者經歷打擊及尊嚴受損,實在於心何忍。
- 特首聲稱60歲以上的工作人口持續上升,以此合理化收緊長者綜援年齡。然而,要留意的是數字上升只是結果,原因或許並非長者健康程度提升及仍有工作能力,更可能是基層人士生活捉襟見肘,手停口停,到60歲仍不得不工作以餬口的絕望真相,甚至愈來愈多高齡長者在街上拾紙皮,政府需要正視貧窮老齡化的結構問題,分析背後的原因並開展必要的制度改革。面對長者貧窮的趨勢,政府要做的並非收緊綜援政策,而是放寬及改善制度,並徹底改革千瘡百孔的社會惟一安全網。政府反其道而行,令人扼腕慨嘆。
因此我們建議:
- 立即擱置將領取長者綜援合資格年齡收緊至65歲的建議,並進行公眾諮詢,聆聽社會大眾、長者及業界的意見。
- 開展綜援制度的檢討及改革,完善香港的社會保障制度。